图片 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4)_奔驰宝马游戏平台-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7年

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4)

2013-10-24 15:21 点击次数 :

    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后,又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路,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抢抓机遇,加大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仍然面临攻坚战

    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我们积极关注新情况,勇于破解新难题,不断开辟新途径

    蓦然回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加快推进的攻坚期。

    按照中央部署,2012年底之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要基本完成。屈指数来,已仅仅剩下不足400个日子,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改革,积极关注新情况,勇于破解新难题,不断开辟新途径。

    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变革蕴含陌生,陌生产生刺激,刺激有助于击穿麻木、打开思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激活人们的思想,使改革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的氛围更浓厚、创新的动力更强劲。毫无疑问,我国是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底蕴深厚,但又远不是个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意识,努力改变我们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新闻资讯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体制机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革除。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已有所改观,但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原有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进而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制约。

    事业和产业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传媒领域。虽然大部分传媒企业都已将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有的还将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文化企业,甚至上市融资,但在实际运营中,“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和融资上存在诸多障碍,也不利于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

    文化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突出地体现在文化创新能力的薄弱上。我国有杂技专业团体100多个,但演出收入低、国际知名度不高。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演出收入比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还多。我国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报刊等的总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但由于缺乏创新很难产生全球影响力。因此,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

    改革难点还需要进一步突破。随着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转企改制任务的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有其特殊性,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难点,因而需要全力攻坚。推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绝不是财政“养不养得起”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改革,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体制机制建设好。非时政类报刊也是重要的舆论阵地。着眼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应率先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省级、副省级、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同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资质或严重亏损的报刊,切实解决报刊业长期存在的“小散滥”问题。

    投入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把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倾斜。同时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建立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拓宽投入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消费模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同时,还要注重通过硬品牌来打造软实力,多出品牌企业,多出文化精品,真正从上游入手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文化强国,而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政府、市场和人才的共同作为

    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自强,而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在于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强民。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正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新阶段。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政府、市场、人才的共同作为。

(责任编辑:coco)
文章人气: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